根據碼仔頭石碑上記載:雞母塢山北岸共有九口石滬,其中五口屬威靈公廟產,分別為小見、角帶、塭仔東、塭子西、破滬,目前尚稱完整,廟方仍保有巡滬權與維修權;其餘為吳姓與歐陽族人所有,已廢棄。
「滬」的字義是古代捕魚用的竹柵。在澎南的潮間帶常可見到由玄武岩與老咕石堆砌而成的石滬。可知,「石滬」是先民利用大自然資源以謀生的智慧結晶。
石滬的建造需要多方面的條件配合,第一、石材的選擇:以玄武岩(又稱黑石)配合老咕石(又稱白石),因老咕石含碳酸鈣成分,若欲酸雨時會分解成碳酸氫鈣,而將玄武岩牢牢固定,以防止浪的侵蝕而崩落;第二、潮汐起落要大:漲潮時,魚兒會隨著水流的方向往內海覓食。退潮時,因石滬高於海水平面,因此魚兒將會被滯留在滬房內。所以,潮差的起落愈大,集魚的效果就愈好;第三、珊瑚礁棚要廣大:珊瑚礁面積愈廣,造就的食物鏈種類便愈多,當然所集魚的種類也愈多;四、風浪要強:風愈強,所造成的浪也會愈大,又因為浪猛,所以被浪打進來的魚群便會愈多。
建造一口石滬所需要的石材非常龐大,從石滬的石材搬運到打造、建築完成,往往需耗費許多人力與時間,所以每口石滬的建造,短則5年,長則需10年以上方能建造完成。
建造一口石滬所需要的石材非常龐大,從石滬的石材搬運到打造、建築完成,往往需耗費許多人力與時間,所以每口石滬的建造,短則5年,長則需10年以上方能建造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