組員個人照

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

澎湖石滬概論-謝雅欣

     
澎湖石滬群

        石滬為澎湖的一種人與大海相互依存的捕魚方法,因有兩座心狀石滬而得雙心石滬美名。原理為利用潮汐起落,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,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,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。漲潮時,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中覓食海藻;退潮後,石堤已高於海面,魚迴游至捲曲處被阻,困於滬內,漁民藉此捕捉漁獲。 全世界石滬約不到六百口,在澳洲、夏威夷、密克羅尼西亞、芬蘭等都有文獻。亞洲則日本、琉球群島、台灣、泰國等太平洋諸島都有石滬的分佈。澎湖縣現有五百七十四口以上石滬,吉貝村佔了八十八座,為世界密度最高。

起源
       全球石滬的發展早在新石器時代,澎湖石滬的最初文獻記載於西元1720年台灣縣志中。在沒有船隻機械能出海捕魚的時代,漁民大多在潮間帶漁撈活動來從事海耕。一開始徒手抓魚,後來利用沙灘上的蔓生植物鱟藤織成網來圍補魚群,接著進一步觀察出魚兒迴游的特性,加以填造石滬。

建造方式
        大多就地取材,在岸邊搬運或斧頭打石,斧頭係代表人出資或由公司購買。基地附近若不夠石材,則用舢舨載運或用廢棄舊棺材板杉木捆成木筏,從它地裝運石材。 修建石滬需質量較重的石塊,以玄武岩為優選,或以團塊狀微孔珊瑚白化或的遺骸來建造,其它質量輕、片狀或枝狀的珊瑚只能填補空隙用。 填造石滬的石頭有上百斤重,除奠基或下層的石頭能藉用海水的浮力,能靠個人搬運,其餘常常使用網繩,許多人分工合力才能加以吊到滬堤上。

吉貝石滬文化館

        目前澎湖各地的石滬總數,約有580口之多,其中有88口分佈在吉貝嶼四週。吉貝嶼的石滬無論是數目還是密度都居於全縣之冠,先民就靠著這一畦畦的「海田」,胼手胝足的養活世世代代的子孫。因此吉貝不但是當之無愧的「石滬的故鄉」,更是設立石滬文化館的最理想基地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