組員個人照

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

嵵裡沙灘牽罟體驗-李婷婷

蒔裡沙灘



什麼是牽罟?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以地曳網捕魚俗稱「牽罟」,是古老的漁業作業方式之一,

作業方法以陸岸為據點,將網子載到適當海域之後,向陸岸拉上而完成撈魚作業。





來源:youtube
圖:google
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漁具

  「罟」的漁具係由一囊兩翼及兩條長曳繩所構成,並以具長袖網為特徵。
與大海拔河
  首先,幾位年長有經驗的人,合作把一張好長好長的網子弄整齊,放在一艘很大的竹筏上
,然後指揮的人把往的二端各綁上一條又粗又長的繩子,一端丟上岸,就划著竹筏載著往子繞
大海一大圈,又把令一端繩子丟上岸,岸上的人分二組,雙手抓著大繩,面向大海倒退著走,
大家同心協力喊著:「嗨殺!嗨殺!」慢慢的把大繩拉上沙灘。   

  之後,漁網也到了岸邊,大家更用力的拉,就好像拔河一樣,在竹筏上的在
海中打著手勢,好像裁判告訴輸的那一組要拉快些,因為南北二端保持一樣的速
度,於才會乖的進網,終於在大家同心協力合作之下,全部的魚網被拉上岸。
圖:google
紅毛港牽罟
  日據時代及光復初期,紅毛港週邊居民,每每以麻竹筏將整理好的漁網拉到近海處
(均由男人擔任),其餘的人(含婦人、小孩)就合力站兩排,在岸上拉起罟繩往後拉,雀躍
之情,隨著罟繩接近海岸而起伏,運氣好的話,可以看到網內不停蹦跳的魚兒。   
  
    早年沿海漁民牽罟,婦人不能參加,每位在岸上牽罟的漁民,腰上都綁有一條
帶鐵環的皮帶,繫著漁網的罟繩,穿迴腰上的鐵環,牽罟人不必拉著繩子往岸上跑。 

 圖:google
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漁獲
春海:均在清明前後,風平浪靜,主要漁獲為鱙魚、鯖魚、西刀、小黃魚。 
秋海:為傍晚出海,牽夜流,約在下午五點準備,由深夜至天亮,以 魚為主。
 冬海:農曆小陽春時節(魚汛一到,即刻出海,時間短,以冬季為主)。
  另紅毛港居民尚有海釣,主要以釣龍尖為主,一竹筏4~5人出海
(竹筏均以12支麻竹,長20~24尺左右),釣魚全靠漁民長老之經驗、技
術與力量、膽量。
  當時的釣繩,大抵至苗栗中港購買,用苧麻搓揉為繩,以豬血
染繩(不易鬆垮),釣花枝不用餌,釣龍蝦以小魚,海蚯蚓為餌。
圖:google
 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